2021 年 4 月,Polygon(市值約 40 億)拿出價值 4000 萬美元的 1% MATIC 激勵 Aave(當時市值約 65 億),對當時的 AAVE 來說只是錦上添花,主網的數據高速增長,無數 L2 都在拋來橄欖枝,但對 DeFi 生態尚屬貧瘠的 Polygon 而言,卻是雪中送炭。
在 Swap 領域:Uniswap 直到 2021 年 12 月才正式部署到 Polygon,在此之前一直是 QuickSwap 占據主導。
在借貸領域:Polygon 上也曾湧現出不少 Fork 主網借貸產品的協議,但安全性堪憂,爆發過 EZLend 這類無數次攻擊事件。
40M 的激勵疊出 10 億 以上的 TVL,Matic 從 0.4 一路狂奔到 21 年 12 月的 2.6,這雖然不完全是 Aave 的原因,雖然這並非完全歸功於 Aave,但影響無疑是深遠的。那個年代的估值邏輯更為「樸素」——資金沉澱決定估值,有活水就有活錢,不像現在 10 億美金的 TVL 已經隨處可見,Polygon 與 Aave 的合作,長期被視為公鏈與應用雙贏的經典範例,也成為後來人效仿的模板。
轉到 2024 年 12 月,由於 Polygon 跨鏈橋中 13 億美元的資產該放在 Morpho 還是 Aave,引發了激烈爭論。Polygon 一度猶豫,而 Aave 表示了這樣做的風險並強硬回應,Aave 調整了 Polygon 借貸平台的參數,LTV 設為 0,意味著存款再多也無法借款,凍結流動性,甚至考慮退出 Polygon,最終,Polygon 兩邊都沒選,橋上資金維持原狀,Aave 自此對 Polygon 保持高度謹慎。
至於 Morpho,它的故事頗具戲劇性。最初只是 Aave/Compound 的利率優化層,後來卻獨立推出 Morpho Blue,憑藉強悍的 BD 能力迅速擴張,爭奪市場份額,成為 Aave 最具威脅的對手。他們的策略是儘可能遊說各類鏈上資金方將流動性遷移至 Morpho,從而與 Aave 正面競爭。
以上故事不免引出幾個問題:
Polygon 當初非要選 Aave 合作不可嗎?沒有 AAVE,Polygon 的生態能否如此快速啟動?還是會安全事件頻發無人問津?
Morpho 的行為究竟算什麼?這是市場創新還是「吃人家奶長大再反咬一口」?
Polygon 在利益面前,是否還記得當年的雪中送炭,還是早已將那份恩情拋諸腦後?
Aave 的故事還在繼續,類似的情景又在 WLFI 與 Aave 之間重演,借勢借了,背書背了,後續雙方發展會如何?兩年後我再挖出來。
來自 Dough Finance 的產品你怕嗎?項目之間是這樣,人之間呢?
(以上內容僅基於公開信息撰寫,不涉及任何頭寸或利益關係,請讀者自行判斷與評估風險。)
查看原文
6.86萬
93
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。除非另有說明,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,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。該內容僅供參考,並不代表 OKX 觀點,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,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。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,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。請閱讀鏈接文章,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。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。包含穩定幣、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,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。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,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。